桂林街道高庙村,层层水稻与远处连绵的山丘相接,条条水渠蜿蜒交错,灌溉着这一方土地。 清晨,村支书陈禄林早早到岗,开始一天的工作。 “陈支书,二社的老奚昨晚上说他身体不好。” “他怎么又出情况了?”一听到“老奚”二字,陈禄林皱了皱眉头。 “老奚是谁?”我问。 “村里去年才扶起的贫困户。” 修房脱贫一波三折 老奚,男,50岁,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。自甘堕落、性格暴戾、日日酗酒,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连像样的住处都没有。 去年,全区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工作,村里因此争取到一笔脱贫资金。对于资金的用途,党支部开会讨论。 “我认为,我们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帮二社的老奚修一栋房子!”党员黄显明提议。 “有道理,我同意!”黄显明的提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支持。 屋顶上是长草的瓦片,泥土和竹条砌成的墙壁已经塌了一堵,还有一堵墙的墙面已经弯曲。这便是老奚当时的住处。 “老奚,跟你商量个事儿,我们帮你修房子怎么样?”黄显明试探着问。 “我住我的垮房子,你们少管闲事!”面对前来帮扶他的施工队,老奚门都不让进。 “墙都塌了一块了,你住在里面安全呐?现在区里要求我们实现全村脱贫,我们都立了军令状,必须把你扶起来!再说了,房子修好了你住着也舒服。反正机会只有一次,你考虑清楚吧!”黄显明语气委婉,但态度明确。 夜里,黄显明的电话响了,是老奚打来的,他说他想通了,愿意接受村里的帮助。 工程正式开工,老奚却状况百出。 “你拉去的木材,只要有一点弯的,他就不要,还动不动就拿不修了来威胁我们,搞得我们像是求着给他修房子似的。”黄显明回忆道,“没办法,我们只好挑最好的材料给他用,什么都迁就他的要求。” 几经周折,今年五月,住了大半辈子破房子的老奚终于搬进了新家。 住进新家后的老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他把自己的堕落习性改掉大半,每天主动到工地上工作,还决定不再酗酒。 “我还计划在自家院子养些家禽,顺便把不远处的鱼塘承包下来。村里为了给我修房子花了不少钱,我得还清呀!”站在自家新房前,老奚告诉记者。 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高庙村赌博之风盛行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村民们总是三五成群地涌向茶馆,村委会门口曾经居然是一个麻将馆。外界戏称高庙村为“麻将村”。 “这么热的天,我们又无事可做,只能去有空调风扇的茶馆和麻将馆。”村民们告诉记者。 “看来要让全村实现脱贫,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扶持,更重要的是,要充实他们的思想,让他们有处可去、有事可做。”在党支部会议上,陈禄林这样分析。 “我们可以改造党员活动室,扩建其面积,增加其功能,将其打造成村民们的精神家园。”党员徐莲提议。 “这个想法不错!”徐莲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。 经过努力,陈禄林带领党员们争取到区财政局、水务局、桂林街道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,村里的党员们也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存款参与筹资,村民们听说要为他们改造活动室,也纷纷自愿出资。 扩建改造后的党员活动室共两层楼,总面积600余平米。活动室为村民们设置了农家书屋、幼儿园、卫生站和多功能室。 “区文广新局为我们农家书屋配送了两万多册各类图书,同时,我们党支部也订阅了《重庆日报》、《当代党员》等报刊杂志。现在,村里的年轻人都爱来这里看书,还借书回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年人听。”徐莲介绍道。 “我是农学专业出身,平日里总爱来农家书屋查阅相关资料。”大学生村官小李告诉记者。 在多功能室,记者看到,村民们在这里打乒乓球、下象棋,或者在液晶电视前收看节目。有了精神寄托的村民们,一改往日的懒散和赌博之风。 “今年习总书记的‘七一’讲话,我们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们就是在这里组织收看的。”徐莲告诉记者,“我们还准备在活动室外增设党务公开栏,向村民们公开党支部的工作情况,接受村民们的监督。” “我们这一代人,家里的老一辈大都是解放初期的老党员,干了一辈子基层工作。因此年轻时,我们都积极入党,立志为百姓们办实事、办好事。现在,我们的目标是想办法增加村民们的收入,让他们的生活更稳定;同时,整体规划全村,让农村的环境向城镇化靠拢,让山更青水更绿,打造乡村旅游业。”站在党员活动室外的小山坡上,陈禄林规划着高庙村的未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