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u, [7 \4 c/ I3 d6 K; k' c. B: p" ? V. ?! u, `
2 j+ h2 m' i+ c0 V( u邓玉平讲述她11次重走长征路的故事。 ! F, I# h8 r+ D
爬雪山、过草地,她咬牙坚持,为了追寻红色的足迹,她永不放弃。退休教师邓玉平被称为“新长征精神代言人”。 邓玉平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来回穿梭了11次,用双脚丈量红军曾经走过的土地,带着人们走近那段辉煌的历史,用史料记录了那段改变中国未来命运的壮举。 很多人不知道,邓玉平是重庆人。她说:“每次别人问我是哪儿人,我都会自豪地回答:我是重庆人!” 日前,在上海浦东一个社区的会议室里,小编见到了邓玉平。“这是老红军给学生们的回信,这是我和学生重走长征路的照片……”邓玉平一边整理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,一边向小编介绍。 重走长征路重温辉煌历史 邓玉平很清瘦,不了解的人很难把她和11次重走长征路联系起来。为何重走长征路?她说,这是受长征精神的感召。 “我父亲邓志云是一名老红军,参加过长征。受父亲影响,我从小就酷爱历史,尤其对红军长征史充满兴趣。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,毕业后成了一名历史老师。我学历史、教历史,更应该去感受历史,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,长征精神是什么。出发前三个月,我每天坚持步行一个多小时上下班,锻炼体能,为‘长征’做准备。” 2004年暑假,邓玉平背起行囊,第一次只身踏上长征路。“我沿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线路上路了,路上的所见所闻,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!” 犯了腿疾 拄着拐杖前行 “一个半月后,我回到上海,但患了腿疾。家人都劝我多休息,但我内心深处还是想再走一次。2006年,腿病刚好一点,我拄着拐杖与队友再次出发,这次我们走的是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线路。”邓玉平说。 “在第三次探访长征路时,为了祭奠红军烈士,我拄着拐杖爬过长坂雪山,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,高血压犯了,被送到当地医院治疗。那时,我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,就是有一种力量驱动着我前行!” 邓玉平有个座右铭:“如果不能百米十米地前进,就一米一厘米地向前,哪怕拄杖而行。”她坦言,希望力所能及地传播长征精神。 记录红军故事寻访老红军 “其实我一路上并不孤独,不断有人成为长征路上的伙伴。我的学生杨柳青就是其中之一。杨柳青对我说,他就是我的拐杖,是我的腿,我们一起来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!一路上还有很多热心人帮助我,有的帮我背行李,有的扶我爬山。这些都成了我前进的动力。” 在踏访长征路的同时,邓玉平也在寻访健在的老红军,采访记录了240多位老红军的故事。如今,邓玉平已11次重走长征路。一面留有240多位老红军签名的红军军旗、几大箱记录老红军影像的录像带、30余本日记、堆满书房的长征资料和书籍,都是11年长征历程给予她的巨大财富。 开讲座传递长征精神 邓玉平把自己收藏的上百本长征书借给学生阅读,把在长征路上拍的照片、视频和收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、视频,用于课堂和讲座。 她所在的学校也把长征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计划,开设了“走进长征”历史选修课,学生报名踊跃。 2011年,邓玉平退休。作为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和志愿者,她经常走进学校、社区、军营,传播长征精神。她说,不管是重走长征路还是开讲座,都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。 对话 “我是重庆人,我自豪!” 网友:长征路漫漫,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? 邓玉平:长征路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虽然路上遇到不少困难,但我都坚持下来了,是重庆人肯吃苦的品质给了我力量。 网友:谈一谈在重庆的成长经历吧! 邓玉平:我出生在南京,后来随父母到了重庆,青少年时期是在重庆度过的。刚到重庆,我们一家住在沙坪坝,后来搬到渝中区,我就读过观音岩小学、42中、西南大学,也曾在重庆工作。 网友:你对重庆有什么深刻记忆? 邓玉平:我看到火锅馆就感觉特别亲切,去菜市场买菜,我总爱去重庆老乡的摊位,和他们聊上几句重庆话。 网友:出来这么长时间,重庆话还记得吗? 邓玉平:重走长征路上,别人问我:“你是重庆人吧?”我都自豪地回答:“对头!我是重庆的!” 网友:未来会考虑回重庆吗? 邓玉平:我计划回重庆,为重庆各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开长征讲座,让他们重温、缅怀这段历史。 $ K/ Z' f" q4 D; i" z( ?
|